全部 教案幼儿园教育亲子活动亲子游戏
  • 父母应该要给孩子传递正能量
    父母应该要给孩子传递正能量

    我在与一些家长和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很多时候能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感受到 这些人的自信心、幸福感和进取心,我常常会把这种感受带到工作中去,使自己的工作的精神状态更加良好,工作效率也越来越高。也许,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正能量吧。 然而,我还从有些朋友的话语中,隐约感到一种对现实社会、对领导的抱怨,甚至经常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大发牢骚。每当这个时候,我会为朋友生起一丝担心:长此以往,他的心态将会呈现怎样的状态?尤其是有些家长无论是当着老师的面,还是在家里,会不自觉地向孩子说一些消极的话,让孩子在一种自私自利、怨天尤人、仇恨社会的环境中成长,更是让我难以接受。 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孩子在学校受到别的孩子欺负,家长就会心疼不已,对学校、老师和对方家长纠缠不休,提出要肇事方赔礼道歉、到医院做全面检查、负担医药费、营养费、误工费等不合理要求,还会教育孩子

    标签:孩子心理
  • 育儿: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育儿: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前几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位好友发的这则消息,让我想起了很多,有在网上看到的一些关于“小区大妈”干预育儿的漫画,还有一些粉丝在我们后台的类似诉苦。 如今的时代变化总是那么地迅猛,就连育儿类信息也是有着很大的变化,也有着很多新的问题产生。比如,作为年轻爸妈的我们与父辈们的育儿观念的区别、对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各类不统一甚至几乎相反的育儿理念的判断和选择,这一切都让如今当爸妈的我们有了更多的问题,更多的迷惑。 前段时间,我写过一篇关于如今普遍存在的育儿焦虑的文章,今天想再和大家来说说关于怎样选择真正适合我们自己的育儿经。 如何应对身边的不同育儿冲突 这种情况最容易发生在老辈们和年轻爸妈之间,如前面提到的小区大妈,还有我们自己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的话总是会戳到我们,还有一些说的让我们完全无力反驳,甚至都动摇了自己。所以,对这样的境遇,其实我们最先需

  • 妈妈育儿心经之搞定不听话的孩子
    妈妈育儿心经之搞定不听话的孩子

    “为什么我的孩子总爱玩手机,从来不愿意看书?” “为什么我的孩子这么叛逆,你说什么,他的回答永远都是‘不’?” “为什么越是不让他做的事情,而他越要去做?” “为什么一不开心,他就会大喊大叫?” 这几位朋友问题中的“孩子”和“他”,都是与优优年龄相仿的小男生。说实话,这些妈妈们的问题,很多也是优优曾出现过的,只是...妈妈一发现问题的苗头,就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而且...只是妈妈的一些小小的转变,就可以换来优优大大的改观。 【蹲下与孩子交谈】这一点妈妈有两方面的体会,一方面则是,很多时候,优优犯了错误或做了错事,如果妈妈站着批评小朋友,优优是根本意识不到的;但如果妈妈蹲下来,拉着优优的手,与优优的目光平视,只需要说一句简简单单的“优优,这样做是不对的”,优优便会很认真地看着妈妈,说“对不起”。另一方面则是,一些需要立马叫停之事,如果妈妈只是一味地

    标签:家庭教育
  • 怎么让宝宝适应幼儿园
    怎么让宝宝适应幼儿园

    1、在开学之前,提早告诉宝宝要上学的事情。看宝宝的反应。多带宝宝去幼儿园附近看别的小朋友上学的情况,或者跟已经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多玩玩,多交流。让宝宝对幼儿园产生熟悉感。 2、告诉宝宝在幼儿园生活是什么样的情况。比如会有漂亮的老师和阿姨,有很多新朋友,很多新玩具。宝宝只是白天在幼儿园,上学放学爸爸妈妈都会接宝宝回家的,让宝宝安心。跟宝宝一起玩上幼儿园的游戏,模拟幼儿园生活情景。让宝宝提早适应。 3、跟宝宝一起准备小书包等上学用品。让宝宝选择他喜欢的东西,也可以带一个平时宝宝的安慰物到学校,帮助宝宝适应。 4、一旦开学,就要坚持每天都送宝宝去幼儿园。并且要营造一个快乐的气氛,很平常很平静地送宝宝去,接宝宝的时候注意不要迟到,免得宝宝失落。宝宝刚入园第一星期,哭是难免的,回家要表扬宝宝,安慰宝宝的情绪。多问些在幼儿园可能发

  • 美国育儿妙招“罚站”真的有用吗?
    美国育儿妙招“罚站”真的有用吗?

      一、心理学对大脑的认知   我们知道大脑是依据不断重复的经验而在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的,而我不愿意孩子把犯错误和“孤立”——在他们看来更可能代表“抛弃”——联系起来。   与其让他们为错误罚站、罚坐,不如让他们去练习正确的行为。如果他们和人沟通的时候表现出不尊重,我会让他们再说一次,用有礼貌的方法再表达一次。如果他们欺负自己的弟弟妹妹,我会让他们在睡前做三件友好的事。通过这种方法,他们能不断重复正面行为,在大脑中形成正确的习惯。   二、“面壁”会让孩子错过的机会   让孩子“面壁思过”的目的是什么?应该是让他们冷静下来,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思考。但根据我的个人经验,罚站或罚坐经常会导致孩子更加愤怒。  &nbs

  • 应该因为孩子做家务而给他零花钱吗?
    应该因为孩子做家务而给他零花钱吗?

    给不给零花钱? 怎么给零花钱? 这个还真是考验新手爸妈们的财商指数呀! 如题,你会不会因为孩子做家务而给他零花钱哪? 这是一个典型的怎么给零花钱的场景! 当孩子有独立的购物需要的时候,是否能够有零花钱独自的决定购买行为,是培养孩子自由心灵的重要一步。 有零花钱的孩子,会自己决定,没零花钱的孩子就需要想办法讨好或争取得到大人的允许! 如果大人规则意识强烈还好办,否则今天高兴同意了,明天不高兴或者场景有变化就不同意,但是孩子理解不了负责的背景,就会直接导致孩子对大人的决定产生误解,而变化出更多的争取策略。 举例:小明出门跟奶奶要了一个冰激凌,奶奶没说什么就给小明买了一只。中午回家,小明又想吃冰激凌了,可奶奶说,马上要吃饭了,不能再吃冰激凌了。 其实,奶奶的理由是充分的

    标签:行为习惯
  • 爸爸常说这三句,宝宝情商会更高
    爸爸常说这三句,宝宝情商会更高

    第一句“跟我来!“ 这句话对宝宝来说意味着“欢迎加入!” 爸爸在宝宝的眼中,一开始就是偶像一般的存在。 宝宝们往往期望爸爸能带领自己去做更多的事情,见识更多更广阔的领域。 不管是知识层面还是自然世界,宝宝最喜欢和自己探索的人是自己的偶像--爸爸。 父亲如果经常对宝宝说“跟我来”这句话,意味着欢迎宝宝加入自己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在宝宝眼里是完美的,甚至是伟大的。加强了父亲与宝宝之间的感情交流,几乎是起绝对作用地培养亲子关系。 我的偶像要带我一起做去探索世界哎,好激动好开心好幸福有木有? 快乐和幸福的情绪是情商的骨骼,爸爸带领宝宝做的事情越多,情商的骨骼就越强壮越坚实。 第二句:“我们一起吧!” 这句话对宝宝来说意味着“认同与赞美”! 爸比们经常对孩子们说这句吧,当宝宝因为无聊的小事闹人的时候,当宝宝因为某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大哭的时候,当宝宝对你所做的很

    标签:家庭教育
  • 父爱如山
    父爱如山

    【孩子爸爸】女儿爸爸不是一个看起来多么伟岸的男人,可以称得上小巧呢!但是却是一个心胸开阔的男人!甚至可以用“孩子王”、“老顽童”来描述,永远一副乐呵呵的表现!这点我一直自愧不如,很多时候,我都过于纠结细节,而女儿爸爸却一副不拘小节,不大所谓的样子!事后来看,其实并没有什么严重的影响!而我却在当下深陷其中。所以静下来聊天的时候,我总会告诉她爸,如果你觉得我有做的不对的事情,请马上严厉制止,不要纵容。尤其是对孩子方面,过于严苛的时候。 【清晨鞭炮】早上6点40左右,楼下突然有放鞭炮的声音,虽然很短,但因为时间还早,声音超大。女儿通常会被这种突发响动惊着,刚开始有声音时,女儿正在半睡中吃奶,被吓得突然睁开眼看着我,赶紧搂她入怀,告诉她妈妈在身边呢。看到我在身边,便又迷迷糊糊中睡下。只是这其中一件事,让我这位妈妈心里暖暖的,当然也深深的触动了我。在声音突然发出的瞬

  • 这些坏习惯不要让孩子养成了
    这些坏习惯不要让孩子养成了

    宝宝一定不能做――随地大小便 逛公园、商场、步行街……这些地方的时候,难免会遭遇一些小尴尬。人有三急,更何况是不懂事的孩子。 往往这个时候,我们会觉得孩子还小,随便找个地方‘就地解决’就可以了。但是这种做法,是大错特错的。 随地大小便不但不能给孩子树立起一个良好的公德习惯,而且也非常容易有细菌入侵到孩子的生殖器。男宝宝还好,尤其是女孩儿,随地大小便的时候,由于小屁屁和地面接触较近很容易有灰尘和各种细菌入侵到孩子的体内,引起小屁股红痒等症状是非常常见的。当然一些不知名的小飞虫的叮咬更是让人防不胜防。 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孩子会对随地大小便这件事儿产生依赖性。 倘若两三岁的孩子随地大小便还算‘正常’那么孩子习惯了这样的便溺方式,等可以自理大小便这件事儿之后,在尿急的情况下,也会不分场合脱了裤子就尿,那等孩子长到六七岁还保持这种习惯的话,那岂不是一件非常尴尬又可怕的事情?

    标签:家庭教育
  • 这些家庭教育方式万万不可取
    这些家庭教育方式万万不可取

       一、放任自流    父母采用放任自流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几乎是不管不问。一些是因为父母本身就不负责任,觉得孩子是一种负担,所以也就不想教育。而另一类就是比较普遍的情况,因为父母两人都要工作,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所以就把孩子交给了爷爷奶奶或者是其他亲戚或保姆。这样的家庭早期教育,最明显的后果就是孩子和父母关系疏离,亲情淡薄。并且会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而变得自卑,长大以后,会将对父母的不满转移到社会上,从而对社会生活也从满怨恨。    二、望子成龙    望子成龙本是人之天性,但是太过于望子成龙,就陷进了家庭教育的误区了。这类父母会在孩子出生时甚至未出生之前就为他们规划好了蓝图,要学习多国语言,要成为数学神童,要会背新华字典,牛津词典....

    标签:家庭教育
  • 怎样让孩子健康成长
    怎样让孩子健康成长

    1、从妈妈做起 要想和孩子培养感情,妈妈得从自己做起,因为妈妈的每一举一动,孩子都看在眼里,都在影响着孩子,孩子的模仿能力又特别的强,所以要想改变孩子,必须从改变自己开始,改变自己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孩子不管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情都不应该把气撒在孩子身上,妈妈的态度将影响着孩子一生。 2、要有耐心 不管孩子在做什么事情妈妈都要有耐心,不要因为什么的手上的工作而影响到孩子,对孩子大喊大叫,甚至还暴打,这样对孩子身心发展不利,有些妈妈甚至在言语上直接把自己的孩子给否定了,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只会变的越来越自卑。孩子的成长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妈妈需要耐心来引导孩子成长的,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3、不要拿孩子和他人做比较 有些妈妈总是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做比较,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什么都不如别人

    标签:成长
  • 怎么教育孩子之好好待孩子
    怎么教育孩子之好好待孩子

    小男孩8岁,在4岁时母亲车祸去世,父亲一个人当爹又当娘, 一天打3份工作才能维持生计,每天的睡眠时间非常少。儿子很乖,每天下午放学后第一时间给自己和爸爸做饭,然后就会在家里写作业。 但这天,爸爸下午下班后只见到了饭桌上的饭菜和一张写着“有事外出”的纸条,没见到儿子的身影。匆忙吃过了晚饭,父亲睡了,睡醒后还未见儿子身影,忐忑地去上班了,到第二份工作结束回到家已经10点多,仍旧未见到儿子身影,由于太疲劳,他又昏昏沉沉睡去了。睡醒后,已经差不多凌晨,还未见孩子身影,他匆匆忙忙出门要去上第三份工作,一眼看见了站在门外被冻得打寒战的儿子。父亲本来想发火,因为孩子这么晚才回家,他有理由发火,但是他忍住了,只是轻轻地抱了抱孩子,叮嘱孩子赶紧回家睡觉。 这时孩子从身后拿出了一个蛋糕,说了声:“爸爸,生日快乐!”爸爸流下了泪水。原来孩子整晚都在跟邻居姐姐学做蛋糕,本来晚上11点时已经做好了蛋糕,但是拿着

  •  六个月宝宝早教内容
    六个月宝宝早教内容

       一、 运动   靠坐到独坐,锻炼头颈腰背肌肉:从拉坐到靠坐,逐步移走后边的靠垫,把玩具放在够着处,让宝宝坐着玩一会儿,每次5-10分钟,每天3-4次。   翻滚、打转,训练全身肌肉运动及感觉和运动协调性。   翻滚:在平坦不太软的床上或地垫上,用玩具逗引宝宝从仰卧,用玩具逗引(在一侧),使宝宝以腹部为支撑点四肢腾空,身体在床上打转转。   二、 认知   积木传手:给宝宝一块积木,等他拿住后,再向同一只手递另一块积木。看他能否换手后再拿这一块。如不能换手,就要教他先换手后再拿新的。练习几次后就会了。   抓取小东西:可以锻炼指尖细小肌肉的协调动作。先学会大把抓逐

  • 如何鼓励一个三岁的小孩说话更多的话
    如何鼓励一个三岁的小孩说话更多的话

    当三岁大的孩子开始模仿更多的成年人的行为,他们的语言能力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发展着。到三岁时,孩子应该从牙牙学语或者使用肢体语言(比如指着某样东西)中慢慢改变了,当他达到4岁的年纪时,他应该能够做: 把孩子的手势用语言表达出来。 举个例子,当孩子指向一个杯子的时候,你可以说:“我看到你指着一个杯子。你想喝什么?” 把“对话时间”作为常规生活的一部分。 许多忙碌的家庭很少进行生动的交谈或者倾听。实际上,许多家庭甚至一天的交谈都不超过10分钟。应该在你每天的活动中,加入与孩子的交谈。问一些不仅仅是需要回答“是”或者“不是”的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会导致孩子用点头或者摇头来回答)。你应该问孩子“你现在想做什么?”而不是“你想出去走走吗?” 用书本来开启“交流” 书本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去鼓励孩子开口说话!当你为他读一本书的时候,和他谈论一下书中的

    标签:家庭教育
  • 早教班有用吗
    早教班有用吗

    这一年多来,总会有很多妈妈咨询关于早教的问题:“亲亲小编,我孩子3岁了?你觉得有必要去上早教么?” 的确,早教班,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同样的早教班,一堆家长说很有用,孩子有很大的提升,另一堆家长又觉得完全没用,就是浪费钱。一节45分钟左右的早教课程,收费都在将近150-200元,对于普通的工薪家庭来说,坚持上的话,真的是一笔不小的花销。“那么贵”的早教班,到底值不值,有没有必要上呢?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每个家庭也有不同的情况。所谓值不值,这是个主观感受问题,我们不妨先均衡下上早教的收获和付出,再来做决定。 从早教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 1、更科学的游戏引导 很多上过早教的妈妈们对我说,早教与其说是教孩子,其实更多的是在教家长。早教老师会根据不同阶段孩子的发育特点,教给爸妈们一些适合陪这个阶段孩子一起玩的游戏。掌握了这些陪玩技能,哪

  • 孩子乱发脾气怎么办
    孩子乱发脾气怎么办

    案例:丫丫, 女孩 2岁 丫丫和妈妈到超市买东西,看到喜欢的洋娃娃就对着妈妈大喊:“妈妈,妈妈!我要这些洋娃娃,给我买!给我买!” 妈妈有点犹豫:给孩子买吧,家里玩具实在装不下了;不买吧,孩子可能会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发脾气,那多没面子啊。 聪明的小家伙立刻看出妈妈不想给她买这些洋娃娃,丫丫二话不说,拿出了撒手锏,大发起脾气,把手里的洋娃娃一扔,一屁股做在地上,大哭起来:“我要洋娃娃!我要洋娃娃!” 丫丫的妈妈吓坏了,赶紧把丫丫抱起来,用一贯妥协的办法哄着孩子说:“好,好,我们买,给我们丫丫买洋娃娃。” 孩子看着目的达到,眼泪一抹,破涕为笑。 【案例点评】:2岁是孩子最爱发脾气的年龄,孩子用发脾气来操纵家长,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形成气候的。所以家长们要特别注意,一旦发现,要尽早把它消灭在萌芽中。 案例中的丫丫之所以发脾气是因为她的愿望没有被满足,

    标签:家庭教育
  • 10 种让孩子快乐的途径
    10 种让孩子快乐的途径

    让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在活动担起责任,小一点的孩子只要跟从大孩子的指令,一个很和谐彼此都欣赏的小小圈子就形成了。每个大孩子可以负责带领两三个小一点的孩子,以保证每个孩子都积极置身在活动中。 1.找5感 大孩子要说出5种感官感受,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然后每个孩子都要大声说出能感觉到的感受。 2.泡泡节日 室外活动。准备半杯泡泡水,另两个杯子分别装半杯水。大孩子负责吹泡泡,小孩子负责用手打泡泡。 3.纸袋面具 用亮片和边料装饰后的纸袋做成面具,可以是麦片盒子或者杂志。 4.自制书籍 选择你生命中最重要的5个日子,把每个日子画在单独一页上。和同伴一起分享你用画面描述的节日。 5.大大邮票 用花齿剪剪出带花边的纸。把海绵或者土豆切成不同形状,蘸颜料盖在纸上做装饰,没有这些材料用手指也可以! 6.

    标签:行为习惯
  • 为了孩子,学会放手
    为了孩子,学会放手

    老大过完暑假就要上四年级了,在老大身上我也是感同身受,从小,老大就比较机灵,深得长辈的喜爱,因此,我们对老大的期望值很高,希望他未来在学习上的造诣能超越父母,在学业之外也能多才多艺。 家里长辈们对老大的寄语有些我还记忆犹新,“你爸爸妈妈当年的生活条件很差,学习条件也很差,他们都能考上大学,你现在这么舒服的条件,怎么都要比他们更进一步”,“你看看,你爸爸妈妈当年连摸钢琴的机会都么有,这么贵的钢琴我都给你买回来了,你还不好好练习,怎么对得起我们?”……诸如此类的话语,我相信不少父母跟我们一样都曾经说过。 也许说者无意,但是听者有心,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都可能转化为孩子的变相压力。这种变相的压力可能会冲淡孩子心中最美好的东西——兴趣。 很多人都听说过这句话“兴趣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师”,对于这句话,我是举双手赞成的。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我是深刻领悟到

    标签:家庭教育
  • 这样教出尖子生
    这样教出尖子生

    大家好,我是王宁的妈妈。 今天能站在这里,是想向大家分享一下我教育孩子的一些方法。我的孩子在这次考试取得了全班第一名的成绩。得知成绩后,我是这样告诉她的: “班级前二十几名的同学,时机适宜,谁考班上第一名都有可能。这一次考了第一名,已证明了你有考第一名的实力。以后不要有压力,出现名次上下浮动都很正常,以平常心对待。” 为什么我会这样说? 下面就孩子的学习和家庭教育的几个观点和大家探讨一下: 1、考试与分数 从小学开始,我和孩子爸爸是这样要求孩子的:只要学习态度好,考试考多少分都不会怪你。考试,只要考出你的真实水平,就可以。 因为这样,孩子在考试的时候对分数没什么压力,反而很少有发挥失常的时候,成绩也差不到哪去。 在我们家,考100分也好,80分也好,没什么太大的反响。 同时,在我们家,物质也不

    标签:家庭教育
  • 最好的教育,就是在生活里自由体验
    最好的教育,就是在生活里自由体验

    我自己充满自由体验和丰富经历的童年,让我成为一个幸福指数满高的人。 我从小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别人眼中“幸福”的孩子,也基本就是大家现在认为的“快乐教育”培养出的孩子。 要说,我老妈的教养方式即使在今天想来也让我无比愉悦的地方有很多,比如:她认为成为一个“人”比成为一个“学生”重要,所以在她看来,我在生活课堂里的各种丰富和创造性的实际体验,远远重要于正襟危坐的所谓的“学习”。在她看来,阅读和旅行是对一个孩子来说非常重要的经历,所以我几乎是独自混迹在书堆里,和摸爬滚打在“万里路”上长大成人的。再比如,她认为在自然中成长的孩子更健康,所以我自小淌过的泥塘比别的孩子进过的课堂多,我淋过的小雨比同龄人学过的外语多,自然,我获得的快乐与成长、我内心里留存下来的快乐与满足,也与我获得的体验机会一样多! 因为以上这些,因为亲身体验过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幸福指

    标签:育儿经验

学前教育热词

更多>